承德平泉市位于冀辽蒙三省交界处,被誉为“燕赵门楣、三省通衢”;辽河源头,潺潺泉流养育着一方百姓,马盂山下,巍巍傲骨千年古树静立于此。草原大漠与农耕区域过渡地带的地理位置,让平泉留下了多民族融合的足迹,文化遗产遗存遍地盛开。凌河大鼓、燕山大板高亢悠扬;宫廷御膳南沙酥、改刀肉唇齿留香;百年窖池山庄老酒,回味悠长。平泉以山为邻,与水为畔,七山一水,纵横交错,市域国土总面积3296平方公里,辖17镇、2乡、1个街道办事处,260个行政村,总人口48.32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34.43万人、农户12万户。
近年来,平泉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紧紧围绕食用菌产业为主、林果和设施菜产业为辅的“一主两辅”特色生态农业发展谋划研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,一手抓生产,一手抓监管,持续硬化监管手段,不断创新监管模式,走出一条“生态美、产品优、产业兴、百姓富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,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健康发展、提质增效的保障器、助推器、增压器。
特色生态产业夯实农业兴县战略实施
特殊的区位优势为平泉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,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孕育了平泉独特的物产资源。“鸡鸣三省,菇香九州”,丰富的林木资源,凉爽舒适的气候,是培育食用菌得天独厚的条件,也是平泉市重点培育的富民特色主导产业。三十余年持之以恒的精心打造,构建草木腐菌并存、长短周期衔接、顺反季栽培互补、设施化工厂化相结合的发展新格局,食用菌基地面积达到6.8万亩,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,“中国食用菌之乡”成为平泉最靓丽的名片,“平泉香菇”被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,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品牌榜,品牌价值突破20亿元,成为2022年供奥产品备选基地。平泉山地肥沃,林果茂盛,现有山杏、苹果等经济林基地105万亩。果品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条,是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,被誉为“神州碳都”。平泉蔬菜种植面积22万亩,其中近15万亩设施菜大棚星罗棋布,“平泉黄瓜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。实现了“菌香满城,果树遍坡,暖棚成行”的绿色生态农业,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、可推广、可复制的“平泉模式”。
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助力特色主导产业高效发展
平泉坚持农安县创建与机构改革相结合,与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相结合,强化基层基础建设,夯实农安工作基础。在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方面。平泉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,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牵头,农业农村、市场局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安监管工作领导小组,明确规定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。各乡镇政府也分别成立了由政府领导牵头的农安监管工作领导小组,对本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了“四纳入”,即纳入绩效考核体系、县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、食药监工作总体框架、财政预算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。平泉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部门机构设置,明确规定相关科室农安监管职责,加强资金投入和人员培训,市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“双认证”,并在乡镇和企业设立速测点35个。抽调精干力量40人成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,实现综合执法与日常监管有序分离。各乡镇按照“六有”建设要求依托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监管站,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,全市已建设三级网格,形成了上下贯通、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执法体系。在追溯体系建设方面。以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为载体,率先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、农民合作示范社等75家农产品生产主体推行了电子追溯,在一般生产主体全面推行纸质合格证制度落实到位。在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培树方面。围绕食用菌、蔬菜、林果等特色主导产业,因地制宜制定标准化技术规程23个,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73.52%。已累计17家生产企业进行了绿色、有机食品认证,认证地理标识农产品2个,“二品一标”种植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60%以上。在创新创效方面。扎实推进农业领域信用体系建设,制定下发平泉市农业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等文件,为推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形成创造了条件。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工作,先后引导成立了食用菌、蔬菜行业协会,分别制定行业自律章程和有关制度,加强行业内部监督,强化生产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意识。对7种重要农产品推行特别风险管控制度,全部要求实施电子追溯。根据生产规律分别建立风险点管控清单,明确监测、巡查、宣传责任,适时进行有针对性监管。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,
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