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持续发展建设开启“平泉模式”
2020-07-13   09时03分 浏览次数:

今年以来,平泉可持续发展建设经验模式在各级媒体相继刊播。4月30日,平泉着力打造“1+3”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模式在《河北日报》创新驱动版大篇幅报道;5月3日,生态与经济互促双赢、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发展“平泉模式”在湖南金鹰纪实频道《科技的力量》专题播出。

2010年3月,平泉被科技部批准晋升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。十年来,该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机遇,紧紧围绕“建设生态功能涵养区,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”的建设主题,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“两山”理念,以管理和服务“两大”体系建设为抓手,以“绿色”脱贫为落脚点,走出了一条“生态与经济互促双赢”的循环发展之路,为承德争创国家创新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
为向同类生态功能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经验模式,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带动效应,总结提炼出一系列管理创新和三大科技创新“1+3”可持续发展“平泉模式”。

一方面,建设组织保障体系,形成了“政府引导、部门联动,监督到位、保障有力”的“一系列管理创新”模式。实行市委书记、市长“双组长”制度,成立了科技、发改、财政、生态环境等29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,建立了与经济工作指标同下达、同检查、同考核、同奖惩的督查考核体系,落实了财政投入和人才智力支撑等政策措施。

另一方面,建设科技服务体系,形成了“三大科技创新”模式。

“三零+”产业精准脱贫的“科技扶贫”模式。着力构建“1357”科技支撑产业扶贫体系,即建成集食用菌菌种研发、菌种生产、食用菌栽培、蘑菇文化普及为一体的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1个,由院士(专家)牵头的食用菌、蔬菜、林果产业专家服务团3个,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个,以星创天地运营的科技特派团7个,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92名。打造出以食用菌“三零”模式为主导,辐射带动林果等特色产业,普惠全民的“三零+”产业扶贫模式,全市8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27508人稳定脱贫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.04%。

“五大产业链条”(食用菌、山杏、玉米、农作物秸秆、工业废弃物)良性发展的“循环经济”模式。承德华净活性炭有限公司依托沈阳农业大学陈温福院士、中国工程院蒋剑春院士“双院士”团队和河北省生物质气化产业技术研究院,将山杏产业“吃干榨净”,形成了杏皮气化发电、产炭、提取木醋液、余热供暖及洗浴用水、炭文化制品的循环经济链,实现了炭电热肥多联产。公司年处理农林废弃物15万吨,可发电5000万度,同时可生产活性炭1万吨,提取液体肥5万吨,供暖面积200万平方米,日供应热水1000吨,生产炭基肥10万吨。

“生态建设+特色产业”互促共进的“融合发展”模式。创新实施了围山转、围田转、围水转、围川转、围矿转“五围”生态治理模式,大力实施营造经济林、矿山披绿等工程;坚持产业富民与实业强市、实体生产与文化创意、传统文化与品牌营销、一次投入与永续产出有机结合的产业跨界融合发展道路,培育了以食用菌为主,以设施菜、经果林为辅的“一主两辅”产业,构筑了“山顶生态盖帽、山中果树缠腰、平地菌菜唱主调”的特色产业格局。目前,全市食用菌生产规模达6.8亿袋,黄瓜种植面积达13.8万亩,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.6%。


平泉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典型经验和“平泉模式”,多次被国内权威专家、教授作为培训授课内容进行推广。在科技部举办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体系建设培训班上,中国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朱明将可持续发展的“平泉模式”作为典型案例;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玉海在安徽、山西广灵、河北魏县等地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培训时,将平泉典型循环产业链、平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脱贫的启示、平泉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等“平泉经验”进行重点推介,组织撰写的《平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循环经济三大融合的新探索》等调研文章被科技部刊发,在全国推广。



点此下载信息图片

分享到微信X

用微信“扫一扫”,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,
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。